大栅栏更新计划 > 行动 > 领航员 > 2013大栅栏领航员 >
建筑设计试点
建筑设计试点:胡同公厕

在胡同里的生活过的老北京人都知道,老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大多都没有私人卫生间,公厕是胡同生活的必须场所。大栅栏里原有的各式胡同公厕经过百年的风雨已经破旧不堪。而Michael Young及其工作室为大栅栏设计的胡同公厕,其概念的产生就是为了建造一个已存在却因为几年前的维护问题而被拆掉的公厕,并且这个公厕还需要融入周边的居住环境。

Michael Young的工作室希望他们设计的“胡同公厕”这个理念是可以被复制的,因此必须在这个公厕的建筑结构上面对两个重要的挑战。首先,需要使这个公厕的内部坚固并且具备公厕的功能性,其中之一就是要让它扎实在地面上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传统公厕一般配备5个无冲水的便器。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为了给使用者一定的私密性与有意义的体验,设计师在整个公厕中设计了4个如厕间。考虑的则是给予生活更高的质量。简单的内部结构不仅使得清洁工作容易执行,空气流通也更加顺畅。原本公厕外部的电箱被完美的遮盖住,排污系统方面也便于管理。

于是,Michael Young的工作室决定将这间公厕在有限的空间中用很简单的框架遮盖住,设计师们这样做不仅仅只是为了好看。这种事情虽然说来很简单,但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在工业与室内设计经验,打造出了这个让我们觉得不仅仅只是关于光与空气流动,更多是关于尊重历史与未来的建筑。

Michael Young说,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责任。正因如此,Michael Young设计了一个新型的瓦片结构 - 不仅仅呼应了胡同中的建筑风貌,同时也能阻挡烈阳和雨水。除此之外,这样的瓦片设计也能在极端天气下保证公厕内的温度在正常范围内。


建筑设计试点:胡同无限

这是一个由4个纸质装置与4个迷你作坊组成的认知生活的“实验室”。

原材料非常简单:设计好的折纸图板、几把剪刀和一卷胶带,并分别用绿色、蓝色、橙色和粉红色的纸质素材代表植物、水和空气、愉悦、和活跃生命力这四类事物。按照不同的设计图案,纸质素材能够制作成简单的三维形状,包括绿色圆锥、蓝色四面体、橙色平台和紫色球体,这些三维形状便使得胡同里最常见的老旧空间重焕生机元素。

在情景空间中,睡觉、吃饭、分享,一切日常活动都可以从这里开始……孩子们共同协作,并在质疑中找到新的思考方式。Matali Crasset希望人们不会对创新怀抱恐惧,相反,享受整个过程带来的满足感。



建筑设计试点:A-Void

高度混合与彼此临近的居住关系是胡同空间的最大特征。同时,空间产权由于各式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而极其复杂、模糊而敏感,这几乎是这里所有空间设计都将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胡同生活的“一手”经验帮助我们了解胡同住民最为关注的空间问题(保温、供暖、上下水、如何定义公共和私密等)。我们对这些具体而实际的问题敏感而熟悉,也更容易寻找胡同空间更新的突破口:把握真正能够为这些居民带来生活改善的合理有效的干预尺度和策略。

改造的几个空置的空间分布在一二两层,并围绕着两个极小的室外空间展开,院子还住着另外两户人家。

设计试图从解决空间的纵向交流出发,打通一、二两层及屋顶天台的纵向联系,同时为目前闭塞漆黑的首层房间带来充分的采光和通风。

图片为A-Void项目2013年和2014年设计周期间在杨梅竹2号院的展示,最终改造空间将于2015年完成。


建筑设计试点:微胡同

“微胡同”是张轲领导的标准营造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进行的一次建造实验,目的是探索在传统胡同局限的空间中创造可供多人居住的超小型社会住宅的可能性。

建筑设计试点:打开栅栏

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在做什么:

老屋的硬体如同花盆,盆里断水土壤就板结如石,盆里没花它就了无生气,再怎么精装这空盆,可能还是空虚。所以,该来给花盆里松松土,插上苗,浇浇水。

1. 胡同蓝晒图:

物换星移人去楼空,残留的是日渐稀薄的“记忆”。踌躇满志义无反顾,把企图化作事实的工具是“蓝图”。如果,把昨日“记忆”,放进今日“蓝图”,明日有没有机会“建设”出些许恍如童年般美好的东西呢?

2. 一人剧场:

魁德社,国宝、非遗、行当,全装在一个人的身体里。身到何处,戏到何处。这身体定居在胡同里,戏就在胡同里。

3. 台南聚落文创用品:

台湾的老屋文创聚落里,把虚实两类原料作成用品。用物质加工记忆,用记忆加工物质。希望物质有用,记忆有用。



建筑设计试点:圈·泡·棚

“圈.泡.棚”让大栅栏诸多四合院的院子恢复了其最原初的功用:交流的场所。

北京在建国后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发展,很多原先一户居住的四合院变成了多户居住的大杂院,院子被各式各样的自建房挤占,只剩下必要的通道,早已不见了树的踪影。而树原是四合院很重要的组成元素,夏日能遮阳蔽日,冬天繁叶落去,阳光与枝影皆可被洒入屋内。

我们会首先清理四合院中的临建房,然后把“圈.泡.棚”轻放在院子周圈的房顶之上,让其横跨于院子上方。它起到原先树的作用,盛夏时提供遮阳,寒冬时轻松拆除,不影响日照。

“圈.泡.棚”是由很多外细钢边、内填布料的“圈”组合而成,这种材料常见于摄影反光板,可以轻松折叠,方便储藏。而在这里,我们将它连接为模块,互为组合,形成顶棚,并能够适应不同院子的各种情况。

此外,传统四合院内是私密个人的空间,外界很难知晓其内部的事情。而现在,通过“圈.泡.棚”在院子上方的升起,人们可以从胡同中看见它,这直接暗示了这是个参观者能够进入的四合院,是个开放的院子。

建筑设计试点:兰花酒店

这里你将看到一个正在经历演变的建筑空间,即将成为The Orchid Hotel一家新店。排子38号是唯一一个拥有三进院子独特空间形制的四合院,进深52米。这个展览装置设置了一个新的空间连接通道,贯穿整个庭院的纵深。这个时空隧道穿越不同年代,不同结构,不同厚度,不同材料的墙体,试图找寻这个古老合院的秘密。穿越的路径上则设有多个不同位置,不同高度和不同视野的观望点,既提供给参观者一个欣赏和理解老建筑的崭新视角,又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讲述The Orchid对这一老建筑改造的惊喜。这些有趣的视觉和空间的元素共同诠释了对老建筑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发现。

建筑设计试点:茶室

“茶室”,据说当时是指次于小班的二等风尘聚所。朱家胡同9号曾经就是大栅栏八大胡同里的一家茶室。旧时八大胡同的茶室一般都建的犹如西洋城堡,拱形砖雕门头,正中门额有砖雕吉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优美的小洋楼已变得面目全非。

后来,空置的朱家胡同9号院在2011年北京国际周大栅栏新街景重新被整体利用起来,作为展览“吾号”的会场对外开放。

(2011 吾号)

2012年,来自意大利的4位建筑师马吃辣(Marcella Campa)、思凡诺(Stefano Avesani)(www.ramoprimo.com)、毛毛(Momo Andrea Destro)(www.mddm-studio.com)和玛格丽特参与大栅栏领航员项目,对朱家胡同9号进行了改造。

STUDIO RAMOPRIMO-头条计画·建筑.设计由意大利建筑师Marcella Campa和Stefano Avesani于2008年开创,业务领域为意大利和中国,项目从城市规划到建设、室内设计、制图学、公共艺术活动及安装。Marcella Campa和Stefano Avesani毕业于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学院,自2000年以来就开始研究中国城市都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变化。


2012年,Momo Andrea Destro创建MDDM工作室,致力于把建筑实践带到中国。


设计师并不想损害朱家胡同9号的历史特征,整体的设计方法,旨在加强和改善老建筑结构,使其符合现代使用要求。

改造并不意味着重建过去,而是保存我们所继承的精髓,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将传统建筑输入新的生活方式。从建筑语言的角度来看,建筑根据原有布局被恢复,而新的修复措施通过使用新材料或颜色识别,在有限的且在严格必要的情况下,重点关注新材料的使用,以充分回应可逆性的原则。更具体地说,新的改造措施只用于保证必要的安全和新实用性。例如,安全性:楼梯扶手加固;实用性:新的玻璃窗户、排水、新的卫生间或面盆。


加设钢柱和梁,以支撑被加固的楼板

恢复装饰元素和木质部分,重现历史痕迹

保留暴露的结构木框架,对应大栅栏的传统建筑,向游客述说关于房子的许多事情

在经过设计师的精心雕琢后,朱家胡同9号于2014年重新投入使用。现在,朱家胡同9号是设计师陈兴的“彼伏时装”个人工作室和品牌旗舰店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红粉飘香的烟花柳巷早已成为历史遗迹,今日的朱家胡同安静宁和,时不时进出9号院的人们也会轻声细语,生怕失礼了这画阁朱楼的风雨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