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栅栏 > 大栅栏更新计划 > 策略 > 整体策略 >
策略综述
概述

大栅栏更新计划制定了“区域系统考虑、微循环有机更新”的整体策略,进行更加灵活、更具弹性的节点和网络式软性规划,视大栅栏为互相关联的社会、历史、文化与城市空间脉络。通过节点簇式改造,产生网络化触发效应,尊重现有胡同机理和风貌,灵活的利用空间,实现“在地居民商家合作共建、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主动改造,将大栅栏建设成为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相互混合、不断更新、和合共生的社区,复兴大栅栏本该有的繁荣景象。

大规模土地开发模式
节点式开发模式
共享平台

实施主体和规划者像商业、政府和社区一样都拥有自己的信息及诉求。从某种程度而言,如政策所规定的,每一个参与方都直接参与其中且具有相同的最终目标,而并非只是投机性参与。一旦投机性和不可持续的力量被移除,这个目标可以以两种形式非常简明地陈述:一、建筑和房屋的质量有待提高;二,作为区域的一种传统文化特质,无论是有形的和无形的,都需要被视之为城市文化资产。每一方都心知肚明其在这一过程中所能发挥的最佳效果,尽管效果和认识可能是非常有限的。达成这些效果所承担的责任可能会引发这样的问题,如果效果与认识不能有机结合,不出意外,平庸主义会是最终结果。

这些文化资产并没有丰厚到去运用它缺乏的知识库和技能来与它一贯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易。拥有这些能力的替代合作伙伴并不少见,但确实需要仔细核实。我们很难按照常规的做法找到这些替代的合作伙伴,也不具备企业结构和文化与这些替代合作伙伴合作。

有机更新

作为北京老城区内保留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和北京其他旧城区一样,大栅栏的保护、整治与复兴面临着种种难题:人口密度高,公共设施不完善,区域风貌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复杂严格的历史风貌保护控制,无法成规模的进行产业引入,难以找到一种合适的路径引导在地居民参与改造,没有形成有效运作模式支撑区域保护与发展。改善民生、社区共建、风貌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取得平衡——这也使得原住民在保护和发展区域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区域本已落后的生活、社会与经济环境条件继续恶化。

在此背景下,亟需采取一种新的模式对大栅栏进行保护与更新。新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改变“成片整体搬迁、重新规划建设”的刚性方式,转变为“区域系统考虑、微循环有机更新”的方式进行更加灵活、更具弹性的节点和网络式软性规划,视大栅栏为互相关联的社会、历史、文化与城市空间脉络。散布其间的院落、街巷,按照系统规划、社区共建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节点簇式改造,并产生网络化触发效应,不同节点的改造形成节点簇、逐步再连成片。这样不仅可以尊重现有胡同机理和风貌、灵活的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将“单一主体实施全部区域改造”的被动状态,化为“在地居民商家合作共建、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主动改造前景,将大栅栏建设成为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相互混合、不断更新、和合共生的社区,复兴大栅栏本该有的繁荣景象。

试点示范
大栅栏跨界中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