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栅栏 > 大栅栏更新计划 > 领航员计划 >
2013大栅栏领航员
概述

大栅栏领航员试点计划是大栅栏更新计划中试点模式启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长期项目,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新街景”设计之旅的一个重要板块,由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2013北京设计周共同主办,通过邀请、征集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在地居民及商家的方式,尝试解决在区域改造过程中的一系列公众难题,形成实践试点,用创造性思维和设计面对挑战,通过示范激活,给大栅栏及内部社区带来直接积极的改变,推进本地居民及商家参与地区共建。

大栅栏领航员设计征集

大栅栏丰富的建筑以及文化历史,六百年的沉淀渗透,紧紧地编织到现在这里看似杂乱无章、并且日益破败的住宅和商业房屋和周围的环境当中。和许多其他北京旧城文保区不同,大栅栏未被比如说清末制式的某一种建筑风格限制。连续不断的各种系统,政府政策,经济因素,都在这里的建成环境中烙下印记。而随着北京房地产市场迅速攀升,却几乎没有给大栅栏的民生和环境现代化带来什么成效。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九十到零零年代的市场改革也没给大栅栏带来太大的变化,相对保留了这里的城市肌理和历史原真性,但却失去了原来在北京城中的重要地位,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下降。这里居民游客人口众多,可是历史建筑和胡同街区生活质量濒危,同时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可用的公共空间,一些传统商业及手艺人成为全球化和速食旅游业的牺牲者,名存实亡。“大栅栏领航员”作为一系列的试点项目,将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让创造性思维和设计带来新的机会。      

2013年,随着大栅栏与设计周的合作继续深入,通过长期设计项目全面促进大栅栏保护更新计划的实施,全面推进城市发展与提升城市品质。由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公司与2013北京设计周共同主办,“大栅栏领航员”项目将通过设计征集的方式,开辟领航试点实践,树立创新榜样,给大栅栏地区带来直接积极的改变。

“大栅栏领航员”设计征集面向拥有创新思想的国内国际专业设计人员,学生,机构,兴趣团体或个人,制定务实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在2013北京设计周期间直接参与实践,并于后期继续跟进,一同来保护更新大栅栏特殊的建筑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商家和手工艺,从明清至今的商业氛围。我们能否重塑大栅栏在北京的重要商业地位?又或者,能否在大栅栏和北京其他区域之间培养出一种当代的文化、空间、经济互惠互动关系?

设计征集的第一阶段成果,将是设计周期间在大栅栏区域内的概念呈现(装置、展览)或者直接参与和实践。第二阶段将是2013底到2014年的完整方案实施。

具体征集项目如下:

1.  建筑设计试点:大栅栏改造工具盒

针对大栅栏地区内处于半腾退状态的老房子,有些是院落内的几间平房,有些是一栋建筑的一层,情况各异,但目前普遍存在相同的难题:

- 已腾出空间只是完整建筑的一部分,和未腾退居民共享走走廊、楼梯、院落等公共空间;
- 已腾出空间因质量、单个体量过小等问题较难直接进行使用;后期在同一建筑内有新空间再腾出的可能。

设计挑战:如何能够和未腾退居民共存,共同使用走廊、楼梯、院 落等公共空间,一方面不打扰居民日常生活,一方面能满足自身空间的功能性;探索对现有街道门面、院落空间、零散小空间、屋顶空间、地下空间(如有)及新增空间的再利用可能。


2.  环境建设及公共设施试点

针对大栅栏地区内的公共环境及基础设施出谋划策,方便居民游客的使用,保护老北京胡同街道生活特质。

设计挑战:
- 禁止停车装置:为解决私家车占用胡同及街区公共空间的问题,结合环境景观,创作有效灵活的 空间标识或障碍物
- 环境维护标识或装置:如何在社区中有效的传递公共信息,提升社区居民维护公共环境的意识, 爱护公物,注意卫生等
- 胡同替代交通系统:微型交通体系设计及停车设计学术研究及提案
- 开放社区安防系统:为大栅栏复杂的公共环境做出区域安全监防系统提案
- 公共艺术城市家具: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美化环境的艺术装置、绿化景观、公共家具


3.  在地商家提升合作试点

在大栅栏地区内的一些社区商业,本身并没有值得称道的工艺,但是这些处于现代社会夹缝中的商业,却是承担着一个社区内不必可少的功能,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方便更便宜更迅速。

设计挑战:如何能通过空间、形象及产品等方面的再设计,更突出这些小微商家的优势和特色,使其能够继续为本地新老顾客服务。


4.  工艺再设计试点

大栅栏地区内的手工艺人们,有些人就出生在这里,或者是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专心钻研着自己的一门手艺。在前两届的设计周活动中,一些手工艺人已经开始尝试和设计师们进行了小规模的单项合作,受到了大众的好评,今年,他们愿意做得更多走得更远,用一种新思路和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手艺。

设计挑战:如何在大栅栏发展和传承手工艺,并与地区的旅游及商业发展结合,让更多人关注这些传统技艺。

建筑设计试点:胡同公厕

在胡同里的生活过的老北京人都知道,老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大多都没有私人卫生间,公厕是胡同生活的必须场所。大栅栏里原有的各式胡同公厕经过百年的风雨已经破旧不堪。而Michael Young及其工作室为大栅栏设计的胡同公厕,其概念的产生就是为了建造一个已存在却因为几年前的维护问题而被拆掉的公厕,并且这个公厕还需要融入周边的居住环境。

Michael Young的工作室希望他们设计的“胡同公厕”这个理念是可以被复制的,因此必须在这个公厕的建筑结构上面对两个重要的挑战。首先,需要使这个公厕的内部坚固并且具备公厕的功能性,其中之一就是要让它扎实在地面上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传统公厕一般配备5个无冲水的便器。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为了给使用者一定的私密性与有意义的体验,设计师在整个公厕中设计了4个如厕间。考虑的则是给予生活更高的质量。简单的内部结构不仅使得清洁工作容易执行,空气流通也更加顺畅。原本公厕外部的电箱被完美的遮盖住,排污系统方面也便于管理。

于是,Michael Young的工作室决定将这间公厕在有限的空间中用很简单的框架遮盖住,设计师们这样做不仅仅只是为了好看。这种事情虽然说来很简单,但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在工业与室内设计经验,打造出了这个让我们觉得不仅仅只是关于光与空气流动,更多是关于尊重历史与未来的建筑。

Michael Young说,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责任。正因如此,Michael Young设计了一个新型的瓦片结构 - 不仅仅呼应了胡同中的建筑风貌,同时也能阻挡烈阳和雨水。除此之外,这样的瓦片设计也能在极端天气下保证公厕内的温度在正常范围内。


建筑设计试点:胡同无限

这是一个由4个纸质装置与4个迷你作坊组成的认知生活的“实验室”。

原材料非常简单:设计好的折纸图板、几把剪刀和一卷胶带,并分别用绿色、蓝色、橙色和粉红色的纸质素材代表植物、水和空气、愉悦、和活跃生命力这四类事物。按照不同的设计图案,纸质素材能够制作成简单的三维形状,包括绿色圆锥、蓝色四面体、橙色平台和紫色球体,这些三维形状便使得胡同里最常见的老旧空间重焕生机元素。

在情景空间中,睡觉、吃饭、分享,一切日常活动都可以从这里开始……孩子们共同协作,并在质疑中找到新的思考方式。Matali Crasset希望人们不会对创新怀抱恐惧,相反,享受整个过程带来的满足感。



建筑设计试点:A-Void

高度混合与彼此临近的居住关系是胡同空间的最大特征。同时,空间产权由于各式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而极其复杂、模糊而敏感,这几乎是这里所有空间设计都将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胡同生活的“一手”经验帮助我们了解胡同住民最为关注的空间问题(保温、供暖、上下水、如何定义公共和私密等)。我们对这些具体而实际的问题敏感而熟悉,也更容易寻找胡同空间更新的突破口:把握真正能够为这些居民带来生活改善的合理有效的干预尺度和策略。

改造的几个空置的空间分布在一二两层,并围绕着两个极小的室外空间展开,院子还住着另外两户人家。

设计试图从解决空间的纵向交流出发,打通一、二两层及屋顶天台的纵向联系,同时为目前闭塞漆黑的首层房间带来充分的采光和通风。

图片为A-Void项目2013年和2014年设计周期间在杨梅竹2号院的展示,最终改造空间将于2015年完成。


建筑设计试点:微胡同

“微胡同”是张轲领导的标准营造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进行的一次建造实验,目的是探索在传统胡同局限的空间中创造可供多人居住的超小型社会住宅的可能性。

建筑设计试点:打开栅栏

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在做什么:

老屋的硬体如同花盆,盆里断水土壤就板结如石,盆里没花它就了无生气,再怎么精装这空盆,可能还是空虚。所以,该来给花盆里松松土,插上苗,浇浇水。

1. 胡同蓝晒图:

物换星移人去楼空,残留的是日渐稀薄的“记忆”。踌躇满志义无反顾,把企图化作事实的工具是“蓝图”。如果,把昨日“记忆”,放进今日“蓝图”,明日有没有机会“建设”出些许恍如童年般美好的东西呢?

2. 一人剧场:

魁德社,国宝、非遗、行当,全装在一个人的身体里。身到何处,戏到何处。这身体定居在胡同里,戏就在胡同里。

3. 台南聚落文创用品:

台湾的老屋文创聚落里,把虚实两类原料作成用品。用物质加工记忆,用记忆加工物质。希望物质有用,记忆有用。



建筑设计试点:圈·泡·棚

“圈.泡.棚”让大栅栏诸多四合院的院子恢复了其最原初的功用:交流的场所。

北京在建国后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发展,很多原先一户居住的四合院变成了多户居住的大杂院,院子被各式各样的自建房挤占,只剩下必要的通道,早已不见了树的踪影。而树原是四合院很重要的组成元素,夏日能遮阳蔽日,冬天繁叶落去,阳光与枝影皆可被洒入屋内。

我们会首先清理四合院中的临建房,然后把“圈.泡.棚”轻放在院子周圈的房顶之上,让其横跨于院子上方。它起到原先树的作用,盛夏时提供遮阳,寒冬时轻松拆除,不影响日照。

“圈.泡.棚”是由很多外细钢边、内填布料的“圈”组合而成,这种材料常见于摄影反光板,可以轻松折叠,方便储藏。而在这里,我们将它连接为模块,互为组合,形成顶棚,并能够适应不同院子的各种情况。

此外,传统四合院内是私密个人的空间,外界很难知晓其内部的事情。而现在,通过“圈.泡.棚”在院子上方的升起,人们可以从胡同中看见它,这直接暗示了这是个参观者能够进入的四合院,是个开放的院子。

建筑设计试点:兰花酒店

这里你将看到一个正在经历演变的建筑空间,即将成为The Orchid Hotel一家新店。排子38号是唯一一个拥有三进院子独特空间形制的四合院,进深52米。这个展览装置设置了一个新的空间连接通道,贯穿整个庭院的纵深。这个时空隧道穿越不同年代,不同结构,不同厚度,不同材料的墙体,试图找寻这个古老合院的秘密。穿越的路径上则设有多个不同位置,不同高度和不同视野的观望点,既提供给参观者一个欣赏和理解老建筑的崭新视角,又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讲述The Orchid对这一老建筑改造的惊喜。这些有趣的视觉和空间的元素共同诠释了对老建筑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发现。

建筑设计试点:茶室

“茶室”,据说当时是指次于小班的二等风尘聚所。朱家胡同9号曾经就是大栅栏八大胡同里的一家茶室。旧时八大胡同的茶室一般都建的犹如西洋城堡,拱形砖雕门头,正中门额有砖雕吉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优美的小洋楼已变得面目全非。

后来,空置的朱家胡同9号院在2011年北京国际周大栅栏新街景重新被整体利用起来,作为展览“吾号”的会场对外开放。

(2011 吾号)

2012年,来自意大利的4位建筑师马吃辣(Marcella Campa)、思凡诺(Stefano Avesani)(www.ramoprimo.com)、毛毛(Momo Andrea Destro)(www.mddm-studio.com)和玛格丽特参与大栅栏领航员项目,对朱家胡同9号进行了改造。

STUDIO RAMOPRIMO-头条计画·建筑.设计由意大利建筑师Marcella Campa和Stefano Avesani于2008年开创,业务领域为意大利和中国,项目从城市规划到建设、室内设计、制图学、公共艺术活动及安装。Marcella Campa和Stefano Avesani毕业于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学院,自2000年以来就开始研究中国城市都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变化。


2012年,Momo Andrea Destro创建MDDM工作室,致力于把建筑实践带到中国。


设计师并不想损害朱家胡同9号的历史特征,整体的设计方法,旨在加强和改善老建筑结构,使其符合现代使用要求。

改造并不意味着重建过去,而是保存我们所继承的精髓,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将传统建筑输入新的生活方式。从建筑语言的角度来看,建筑根据原有布局被恢复,而新的修复措施通过使用新材料或颜色识别,在有限的且在严格必要的情况下,重点关注新材料的使用,以充分回应可逆性的原则。更具体地说,新的改造措施只用于保证必要的安全和新实用性。例如,安全性:楼梯扶手加固;实用性:新的玻璃窗户、排水、新的卫生间或面盆。


加设钢柱和梁,以支撑被加固的楼板

恢复装饰元素和木质部分,重现历史痕迹

保留暴露的结构木框架,对应大栅栏的传统建筑,向游客述说关于房子的许多事情

在经过设计师的精心雕琢后,朱家胡同9号于2014年重新投入使用。现在,朱家胡同9号是设计师陈兴的“彼伏时装”个人工作室和品牌旗舰店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红粉飘香的烟花柳巷早已成为历史遗迹,今日的朱家胡同安静宁和,时不时进出9号院的人们也会轻声细语,生怕失礼了这画阁朱楼的风雨百年。


环境建设及公共设施试点:行走的砖

平常在胡同地面上的砖在矢量推力的作用下沿着轨道拱起,渐次成为拱形、螺旋形、圆圈形、一字形。不同的姿态或称为城市座椅,供来往人休憩;或成为绿化景观;或称为地灯,点亮胡同的路;或称为店面的标识,引导人流。地面的受力变化能够和多样的胡同活动联系在一起,在屏蔽停车的同时,把更多胡同的场地留给人的活动,在微观尺度上激活胡同的空间。

环境建设及公共设施试点:停/亭

妥善管理私家车使用增长已成为北京一大难题,狭长的北京胡同、历史街道很不适用于车辆通行。显而易见,不成比例的道路空间完全被街边停车位霸占,当车辆沿着道路驶过,胡同生活不得不被中止。因而由胡同率先作为试点来控制私家车的使用,此举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为减少胡同内部分车辆的使用,提出一套初步的大栅栏交通解决方案,并将在设计周展览中展出,该方案包含如何限制车辆进入,优化替代,可持续发展,以及车辆动线。

在研究中,我们观察到杨梅竹胡同狭窄的环境为停车带来了障碍,当地居民每次停车,不得不搬动自行车和一些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同时我们认为至少在短期内很必要去创建一些私家车停车场,为此我们的团队开发出一种可变的阻隔装置,帮助居民控制停车位的使用。同时,该阻隔装置也有助于公共环境:当空置时,该装置可转化为座位区或小花园。

环境建设及公共设施试点:小凳子

设计师 Luca Nichetto曾经参观北京城内最老的街区大栅栏,注意到这里的居民对待小巷子就像对待他们各自的家一样,老人们提着自己的马扎儿在胡同里找荫凉,游商们坐在街边摆摊,于是产生了为大栅栏区域制作一件“城市家具”的灵感, 希望能对这个缺少公共设施的老街区尽一点微薄之力。“Scagnèl”在设计师的家乡威尼斯方言中就是“小凳子”的意思。设计师创造了这种由坚固的水泥制成的凳子,居民们可以坐下歇息,也可以将它用作桌子来吃东西。这是设计与社会功能结合的一次有效尝试。

环境建设及公共设施试点:胡同互动墙

能使一个城市充满设计气息的最聪明的方法就是将住宅和多功能性结合。一个城市需要能迎合居民的需求。北京就是一个将设计通过当地的交汇点,互动式的玄关及有层次感的分类来鼓励社会一起互动的城市。这些胡同鼓励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多种社会互动,如,市场,餐厅,音乐等等。

阿克雅在大栅栏胡同设计了一个半永久式的由多种陶瓷的砖块组成的装置。每块砖大小为500毫米高,自身有支撑性,并且可以依据四合院的周长进行高度的调整。它们可以兼作储藏空间等。这些砖块还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进行更多的服务。

设计的重点是表达胡同使用者永久和半永久之间的互动。在北京设计周期间及设计周结束,一些陶瓷块的自由移动展示了城市的生长和可变性。


本地商家提升合作试点:修车小铺

修车小铺在大栅栏地区已经生存了十余年了。CAFA通过对他们生存现状的调研,挖掘这样的“老字号”的情感价值,突出它的优势和特色。以旧物再利用方式对空间进行改造、对废弃零件进行再设计使其成为可展览及出售的工艺品或家具,对整个店面及产品进行形象改造形成品牌,使其能够继续为本地新老顾客服务,并且带动设计师参与社区小微商业的自主升级改造。

本地商家提升合作试点:川流

杨梅竹斜街70号的书店前身是济安堂,一个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药铺,一个经历了百年朝代更迭,近几十年政治变化,城市变迁的佐证。建筑作为容器,不仅是容纳空间,同时也印刻时间。由药铺到书店不单折射城市功能的转变,背后也暗示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对这个空间的改造其实不需要太多手法,需要的是把时间之流展示出来,通过立面的变化,墙面的布置,家具的组合,建筑元素的堆积、分离、消减,空间和时间通过重叠的方式再现出来,如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个家庭的流动的历史。

工艺再设计试点:兔爷张

大栅栏地区内的手工艺人们,有些人就出生在这里,或者是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专心钻研着自己的一门手艺。

兔爷是北京人非常喜爱的手工艺品,有“兔爷张”之称的张忠强,制作“兔爷”已有几十年。2013年,在琉璃厂开店的“兔爷张”受到召唤,也来到了杨梅竹,与Lingo Studio联手让“兔爷店”焕然一新。

Lingo Studio 根据需求对“兔爷张”的细长形空间进行设计改造,设计对象包括了商标设计、投影墙装置、兔爷月亮形悬挂中秋节可碎装置、手工涂兔爷工作台和展示区等。

兔爷张师傅北京琉璃厂经营老北京兔爷已有十多年,随着生产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消费群体的年青化,对老北京玩意,民俗知识的历史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张师傅希望在杨梅竹斜街新街区有一家展示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汇集、展示北京兔爷各门派的作品:双起翔、双彦、张旺、杜康民、赵世杰、蔡老师等13位艺人,并且通过工作坊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兔爷及老北京文化。


工艺再设计试点:非正式密度模式

在片区中,我们针对一个真实的案例进行研究。此案例是一位居住在片区中手艺人,他以雕刻木板作模板印刷为生。但是,他的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的机械式的印刷技术中,正在被人遗忘。在胡同里,他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教室及起居空间。但是问题是我们如何能把他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与当代社会中更高端的运营模式接轨。

在一个位于大栅栏的门店里,我们利用木刻师傅的技艺,并附加当代艺术的元素,希望能够寻找到传统艺术与普通文化的结合点。在这个门店空间内,我们布置了装置展览,而师傅的门神版画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我们在这种门神版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表达我们对整个大栅栏片区的态度,更希望将师傅的木刻技艺带到当代艺术的平台来审视。

2013大栅栏领航员项目亮相第十四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2014年,大栅栏更新计划代表北京市参加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平行展暨中国城市馆首展“穿越中国-从北京出发”,2013年大栅栏领航员多个项目在展览中亮相。

此次展览荣获“中国城市馆特别促进奖”和“中国城市馆杰出成就奖”,被《Domus》评为第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最佳展览之一,被Wallpaper评为最值得参观展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