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栅栏 > 大栅栏更新计划 >
微杂院
微杂院
概述

“共生院”模式有三种特点: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文化共生。而“共生院”实现留住居民和新引入居民或功能共生,首先是建筑共生,保留的传统建筑与植入的现代建筑共生;其次是居民共生,老居民与新居民共生;最终是文化共生,传统的院落居住文化与现代居住文化共生。

近日,北京电视台《数说北京》栏目来到北京核心区几大胡同走访,就目前北京胡同“共生院”的改造思路、发展模式以及核心区平房院落有机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采访报道,同时后期演播室邀约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欣葵、媒体评论员朱煦,与专家们共同讨论眼下北京核心区老城保护的热门话题“共生院”。

“共生院”模式有三种特点: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文化共生。而“共生院”实现留住居民和新引入居民或功能共生,首先是建筑共生,保留的传统建筑与植入的现代建筑共生;其次是居民共生,老居民与新居民共生;最终是文化共生,传统的院落居住文化与现代居住文化共生。

茶儿胡同微杂院

“微杂院”共生院位于北京大栅栏茶儿胡同8号院,距离天安门仅1km。微杂院项目属于杨梅竹斜街有机更新项目(2011年启动)其中一个试点示范院落,院子过去是典型的大杂院,曾住着14户人家,经腾退后目前还剩3户常住居民。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大栅栏片区城市更新服务主体,于2013年引入标准营造事务所改造“微杂院”,形成了如今老居民与社区公共空间并存的“共生院项目”,该设计让历史悠久的北京老城胡同与四合院恢复生机。

茶儿胡同8号“微杂院”改造前

茶儿胡同8号“微杂院”改造后

“微杂院”共生院作为一个非盈利性质的胡同改造项目,意在实践和展示当代中国城市更新中共生与微更新的一种模式。“共生”作为贯穿项目始终的核心理念,并不是对各要素的简单并置,而是在一个统一的语境下,寻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促进。

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监王熙雯向北京电视台记者介绍茶儿胡同微杂院项目时说到,“微杂院”是以提升社区与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的尝试,是大栅栏片区老城保护典型的“共生共建”案例。2013年,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将腾退后的空间再利用,“共生院”、共享空间这一概念即是在那个更新阶段诞生。北京胡同缺少公共空间,老人的比例偏多;以改造公共空间为种子,来影响周边的环境和生态,这是个逐步培育的过程。于是我们作为实施主体公司提供平台,引入社区规划专家学者、设计师、艺术家、在地老字号、手工艺人来此交流互动,定期举办主题论坛、展览展示、学术沙龙及社区居民活动,解决城市微更新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微杂院”这个以提升社区与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的尝试,获得了广泛关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曾评价说,“‘微杂院’项目无论从规模体量还是目前的社会影响力,也许都不能与明星建筑师的大型项目等量齐观,但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对历史和具体地域性聚居形态的应对和处理给业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更是受到国际赞誉,它于2016年获得了阿卡汗建筑奖,这是继李晓东的桥上书屋之后,中国建筑师的作品第二次获奖,更是当年唯一一个中国项目获得阿卡汗建筑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