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栅栏 > 大栅栏更新计划 >
阶段展示
大栅栏更新计划展

大栅栏更新计划展在2013年首次亮相。展览详细生动地介绍并宣传了大栅栏更新计划,同时,通过展览,三年来大栅栏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深度合作的缘由和背景也在今年首次向公众及媒体做出了说明。这些关于大栅栏更新计划初衷及策略的说明很好地将大栅栏和创意群体,以及设计周在北京全城的各种活动及网络连接起来,继续确认大栅栏已成为北京新兴的设计聚集地之一。

位于杨梅竹斜街东口10-14号的更新计划展览,成功地成为了设计周期间参观的入口,是媒体开始采访的起点,也是公众在大栅栏游玩的起点。在更新计划展里不仅介绍了大栅栏更新计划,同时也对“大栅栏领航员计划”各项目的策划进行说明,让观众对即将看到的作品和亮点有了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本次展览使得来访者了解到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新街景等项目的主办方——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多年来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1. 展中展:CYJO:片刻,流转的时刻

国际知名摄影师 CYJO 的作品是在2012年由大栅栏跨界中心支持完成,是一部关于大栅栏人的故事、印象、记忆的人文记录片。今年在更新计划展览里作为“展中展”展出,主办方希望在整个展览相对文献展示内容更多的情况下,能有情感更丰富和更多动态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




2. 大栅栏更新计划

这是展览的主要部分,首先描述了大栅栏的历史和现状,与其在21世纪面对的问题与机遇。接着,非常清晰且明确地说明了大栅栏更新计划的理论策略和实践,以及实施主体在项目多方关系中的角色。展览生动地展示了三年来的“大栅栏更新计划”具体行动和实践,让包括学术界专业人士、媒体、公众(北京及大栅栏本地居民)等参观者非常容易地理解整个节点规划的理念。







3. 大栅栏领航员

作为“大栅栏更新计划”的长期项目,也是对应其更新理论的具体实践和应用,展览对每个“大栅栏领航员”策划项目做了清晰的简介,而这也使得观众在位于区域中不同展览地点参观这些项目时,能够更深层次地认识到这些展览项目不仅仅是漂亮的好设计,而是真真正正地与区域里的难题、难点相结合,与提升这一区域内居民生活水平和商家经营息息相关的策略方法。





4. 展中展:大栅栏视觉应用系统

最后,参观者抵达由日本设计中心和原研哉先生策划的、去年获得大奖的“大栅栏视觉应用系统展览”,这个展览除了展示视觉系统的设计过程,同时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向公众展示设计应用。许多参观者在现场下载了大栅栏APP应用软件,增加了他们在大栅栏的游玩过程中的趣味性,而且能获得精准的展览信息。




大栅栏更新计划展广受媒体、学术界专业人士及普通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很多本地居民也进入展厅里参观及使用大栅栏APP,并向其他游客介绍自己的社区。这个展览清晰易懂,同时不失学术高度,观者观展情绪高,激发了大家了解、参与“大栅栏更新计划”的兴趣。对于媒体来说,更新计划展是一个信息的汇合点,展览清晰地说明了为什么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新街景是“大栅栏更新计划”在区域里长期工作的一部分。这使得许多媒体报道能够更深入、有效地关注到“大栅栏更新计划”而不仅仅是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新街景本身;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大栅栏更新计划展览是近年来国内同类项目的亮点,除众多设计机构正与大栅栏达成合作外,几个重量级国际展览组织机构也邀请“大栅栏更新计划展”开展巡展活动。


展览地点:杨梅竹斜街10-14号

展览时间:2013.9.25 - 2013.10.7

大栅栏十周年展
十周年展览及论坛总结回顾大栅栏十年发展历程,聚焦北京坊起步区重点项目、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试点项目、节点软性更新等项目,探索实践历史文化街区多元保护与发展模式,并探讨展望大栅栏未来十年保护与发展方向,努力建设古都风貌及现代融合的魅力展示区,促进社会和谐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复兴及区域繁荣。
大栅栏领航员试点计划


“大栅栏领航员试点计划”是“大栅栏更新计划”中试点模式启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长期持续实施项目,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新街景”设计之旅的一个重要板块,由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共同主办,通过邀请、征集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在地居民及商家的方式,尝试解决在该区域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典型公众难题,形成实践试点,用创造性思维和设计面对挑战,通过示范激活的方式,给大栅栏及社区内部带来直接积极的改变,推进本地居民及商家参与地区共建。该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如何进行基于软性城市更新理念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改造利用;
2)如何与在地商家及居民合作开展社区既有业态提升及社区共建;      
3)如何在尊重旧城胡同肌理及风貌的情况下开展基础设施及公共环境的提升与建设;      
4)如何挖掘与传承文脉,从在地手工艺提升的视角,展示大栅栏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重塑区域形象与品牌。

“大栅栏领航员计划”设计征集面向对旧城、对胡同区域感兴趣,拥有创新思想的国内外专业设计人员、学生、机构、兴趣团体,大栅栏跨界中心希望与这些团体与个人一同制定务实、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共同参与保护更新大栅栏特殊的风貌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商家和手工艺。同时,这次活动也将成为“大栅栏更新计划”展开区域在地居民及商家进行社区共建活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更新计划之前的主动尝试及专业示范。


2013领航员名单



2013大栅栏领航员计划项目名单
大栅栏本地商家、手工艺人
杨梅竹济安斋书店:杨梅竹66-70号
老北京木板年画张阔师傅:杨梅竹50号
老北京兔爷张忠强师傅:杨梅竹19号
修车铺师傅:樱桃斜街49号
魁德社于小章师傅:延寿街甲5号

邀请著名国际设计师、艺术家
Matali Crasset (巴黎)
Michael Young (香港)

征集设计师
Arup 奥雅纳
NDC 日本设计中心
Studio Archea 阿克雅建筑师事务所
Open Union Studio 打开联合
Standardarchitecture 标准营造
Urbanus 都市实践
CAFA央美视觉传达学生组
LCD 建筑学院
Jellymon 爵盟
Meta Lingo Studio
Local Design Studio
The Orchid
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 众建筑
reMIX studio
WAX建筑师事务所



[大栅栏领航员]灯作

“灯作Lightwork”是一系列具有雕塑潜能的编织和灯光投影实验。此外,这个项目旨在打造和现有大栅栏居民之间的新连接,特別是生活在胡同里手工艺人,新迁入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店主。

Atlas的出发点是当地手工艺人周师傅,一位制作手工铁丝编织宫灯的专家。透过与周师傅的合作,探讨了这一传统技术新诠释的可能性,以创建一个在大栅栏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灯光装置。安装在夏木展厅窗外,Atlas连接到大栅栏的新住户之一,一個编织品牌致力于维护中国制造的苧麻布,或“夏布”。

“灯作”通过光为媒介和物质性手工生产同时吸取当地手工艺人和新迁入设计师。

大栅栏领航员计划分享会
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新街景开幕两天,来访者络绎不绝,大家对“内盒院”、“微杂院”、“灯作”等大栅栏领航员计划的项目似乎都非常感兴趣,并且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大栅栏跨界中心Dashilar Platform和北京国际设计周为此特意安排了一场大栅栏领航员计划的分享会,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前来~

时间:2014年9月29号 14:00-16:00

地点:大栅栏劝业场一层


从2013-2014年,共有28个项目围绕着大栅栏的建筑、基础设施、手工艺和社区商业,加入了大栅栏领航员计划。分享会上,包括标准营造、都市实践、众建筑、remix、曹璞、THE FABRICK LAB(ELAINENG)、Atlas在内的7家设计工作室及设计师会亲临现场,分享他们的项目和设计理念,更会有现场自由讨论环节。

大栅栏领航员计划项目:
标准营造:微杂院
“微杂院”是张轲及标准营造对大栅栏茶儿胡同8号院,一个典型的北京“大杂院”进行的更新式再造。并通过植入微型艺术馆和图书馆的空间和功能使“微杂院”成为北京旧城胡同与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另一种形态。
标准营造standardarchitecture,中国目前最优秀的设计团队之一,2001年由张轲创建,其实践超越了传统的设计职业划分,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及产品设计等各种专业。近年来,标准营造在一系列重要文化项目的基础上,发展了在历史文化地段中进行景观与建筑创作的特长和兴趣。
都市实践:皮影再生
传统技艺、民间手工这些被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所边缘化的词汇,如何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映像还是纸媒,大肆的宣传以使得“民间社会”升级,但如何将升级做到设计中,需要设计师更多的努力。
URBANUS都市实践为“小蚂蚁袖珍人特色皮影”设计皮影工作剧场为主题并参与其中。设计主旨在于,以全新的现代手法表现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新的视觉感受,暗示观者从新的心理角度重新审视我们所逐渐忽视的民间手工艺术。
URBANUS都市实践是由刘晓都、孟岩和王辉主持的建筑创作团体。 URBANUS源于拉丁文的“城市”,它表述了事务所的设计主旨在于从广阔的城市视角和特定的城市体验中解读建筑的内涵。URBANUS都市实践努力继承现代主义先驱的理想,认为建筑是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主动力。因此,建筑师应超越其传统的角色,站在社会进步的前列, 力图为新世纪建筑和城市所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新的解决办法。
众建筑:杨梅竹72号“内盒院”
大栅栏中现有很多典型的大杂院,院子中的加建建筑较多,主体建筑毁坏比较严重。而“内盒院”是用一种快速并影响较小的方式来更新传统四合院,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的完整性、尽量少影响现有住户的前提下,在现有的四合院内插入一些预制的模块内盒,这些模块整合有设备管线,并具有良好的保温密闭性能,解决了水暖电等生活需求问题,整体提升院落基础设施。
众建筑是由何哲、沈海恩和臧峰于2010年在北京创办的创新性设计公司,至今已完成多个项目,其中有太原“千渡馆”,北京21cake办公室,北京2012、14大声展展场设计等。
remix:杨梅竹2号A-Void
改造的几个空置的空间分布在一二两层,并围绕着两个极小的室外空间展开,院子还住着另外两户人家。设计试图从解决空间的纵向交流出发,打通一、二两层及屋顶天台的纵向联系,同时为目前闭塞漆黑的首层房间带来充分的采光和通风。新建的楼梯将成为实现以上目标的媒介,它是一个光井,也是各空间功能组织的核心。方案对院里一些共享的空间进行针灸式的重新组织和优化,试图以对一个单元的改造为契机同时改善整个邻里空间质量。
reMIX是一家年轻的事务所,三位创始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学术研究背景并在多个国际性事务所在多尺度多类型的设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MIX涉足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并尤以其中的交叉性、综合性的设计为专长。跨领域、跨尺度,系统性的工作方式是其多方面考虑城市设计问题的前提。城市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系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reMIX贯穿始终的设计理念。我们致力于打破专业界限,将建筑及其环境景观视作相辅相成,互为完善的总体整合设计,打造连贯、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城市建成环境。
曹璞:谦虚旅社
大杂院里来了一群年轻人,想在一些空着的房子里安营扎寨,建立青年旅社。
院子已被居民搭建的小厨房占满,自行车停在其中,杂物四处堆放。年轻人的到来会使院子更加拥挤。
为了和老街坊和平共处,设计选择了“退让”的谦虚态度。通过一组带有床、写字台和门的可滑动立面,改变房间和室外面积配比,在没有那么多人居住的时候,把一定面积还给院子,用以“偿还”私搭厨房所占据院子的面积。
屋檐下的室外面积可以作为公共休闲空间使用,也可以用来停放邻居们的自行车,也可能成为年轻人招待老街坊的室外吧台……
曹璞被大家亲切地称作“曹儿”,是后海大鲨鱼乐队创作的灵魂,谦虚开朗的摩登青年,吉他效果器专家、建筑设计师和乐队首张专辑的制作人。
THE FABRICK LAB:Re-skin

手工艺及本地文化试点,与手艺人郭德瑞合作,将老北京胡同里的传统手工锦盒制作者与非常规纺织品实验者配对创作。这种合作的关注点是锦盒不仅仅作为物件的载体,而是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给每个盒子一层新的皮肤,THE FABRICK LAB
赞颂每个锦盒的质量和精细结构以及视觉冲击。郭师傅手工锦盒传承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传统面料的稀缺,经过百年的使用,宋锦在当今面料市场已无处可寻。THE FABRICK LAB希望借此机会将锦盒的使用及其固有印象现代化。重新面对手工艺及过去,THEFABRICK LAB将为郭师傅创作一系列定制面料来制作锦盒。合作的结果将是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来重新定义传统产品及方法所代表的传统文化遗产。

Atlas:灯作
“灯作”是一系列具有雕塑潜能的编织和灯光投影实验。此外,这个项目旨在打造和现有大栅栏居民之间的新连接,特別是生活在胡同里手工艺人,新迁入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店主。Atlas的出发点是当地手工艺人周师傅,一位制作手工铁丝编织宫灯的专家。透过与周师傅的合作,探讨了这一传统技术新诠释的可能性,以创建一个在大栅栏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灯光装置。安装在夏木展厅窗外,Atlas连接到大栅栏的新住户之一,一個编织品牌致力于维护中国制造的苧麻布,或“夏布”。“灯作”通过光为媒介和物质性手工生产同时吸取当地手工艺人和新迁入设计师。


请务必凭借下载的电子邀请函进入劝业场

友情提示:
①为了更好的保护雪白的劝业场内部,请小伙伴们不要将食物饮料带入劝业场内享用,大栅栏的胡同里有很多不容错过的美食哦~
②劝业场是安静高雅的艺术活动中心,请来访的朋友们安静的参观哦~

电子邀请函:




[大栅栏领航员]内盒院
“内盒院”本质上是“房中房”。它是一个预制模块建造系统在老旧四合院建筑中应用的统称。

“内盒院”首先应用于大栅栏里的大杂院里,是大栅栏更新计划中大栅栏领航员的试点项目。随着人口的迁出和建筑的老化,大杂院中留下了越来越多的空置房,残旧破败。对大栅栏地区的居民来说,修缮老宅或新建房屋都不易实现,因为这意味着高昂的花费。例如传统的房屋做法缺乏很好的保温和密闭性,即便新建也是如此;因为城市管线不允许,基本都没有私人卫生间;一般的改造措施很有可能会损坏老的木结构,更因为这些四合院中多数仍有居民居住,房屋的结构都连在一起,改造旧有结构就一定会影响到其他家的空间与结构,甚至隐私。“内盒院”由此而生。

众建筑(People’sArchitecture Office)开发出一套新型的预制PU复合夹芯板系统,这种板材整合了结构、保温、门窗、电线、水管、插座以及室内外表面。具有重量轻,安装快捷,运输方便等特点。因为内置了连接件,系统中所有板材仅通过一个内六角扳手即可固定连接,无需专业人员,无需特殊训练,常见的内盒仅需几人即可在一天内完成安装搭建。同时因为板材在工厂进行批量化生产,能够做到高质量与低价格的兼得。“内盒院”的成本大大低于常见老旧房屋修缮或者新建的成本。

杨梅竹斜街72号院是“内盒院”的第一个试点,已于20149月完成。它包含两个内盒,北房的是办公室,办公室室内家具由众产品(Peoples Industrial Design Office)设计制作,南房的是拥有卫生间的客房。它将会成为客座研究者调查研究大栅栏地区的生活/工作场所。

“内盒院”以一种简单快速的方式实现了大杂院的更新,并使之达到现代生活的使用标准。尽管大栅栏的胡同院落属于历史建筑,但它们并不是静止的博物馆。“内盒院”建议保留老建筑物的理想方式是让人们关注和使用它们。

“内盒院”的目的不是为了搞个旅游景点,而是为了要在这里生活。

通过这些模块内盒的置入,让现有住户与模块使用者达到互惠互利的关系:能为现有住户带来可能的额外收入,能为双方带来更为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并能让“内盒院”更好的为本地社区服务。

“内盒院”也提供了一种保护老建筑的方法。在中国,大部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无视真正的老建筑,拆除代替以相似的新建“老建筑”,忽略抹去真实的历史痕迹。而“内盒院”却完全保留原有的老建筑,通过插入的方法提升使用功能的质量,从而延长了老建筑的生命。

“内盒院”最终将形成一个操作导则,根据不同院落的要求,选择置入不同功能和大小的内盒。


[大栅栏领航员]微杂院

“微杂院”是张轲领导的标准营造对大栅栏茶儿胡同8号院,一个典型的北京“大杂院”进行的更新式再造。并通过植入微型艺术馆和图书馆的空间和功能使“微杂院”成为北京旧城胡同与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另一种形态。

[大栅栏领航员]A-Void

高度混合与彼此临近的居住关系是胡同空间的最大特征。同时,空间产权由于各式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而极其复杂、模糊而敏感,这几乎是这里所有空间设计都将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胡同生活的“一手”经验帮助我们了解胡同住民最为关注的空间问题(保温、供暖、上下水、如何定义公共和私密等)。我们对这些具体而实际的问题敏感而熟悉,也更容易寻找胡同空间更新的突破口:把握真正能够为这些居民带来生活改善的合理有效的干预尺度和策略。

改造的几个空置的空间分布在一二两层,并围绕着两个极小的室外空间展开,院子还住着另外两户人家。

设计试图从解决空间的纵向交流出发,打通一、二两层及屋顶天台的纵向联系,同时为目前闭塞漆黑的首层房间带来充分的采光和通风。

效果图展示:

以下为A-Void项目2013年和2014年设计周期间在杨梅竹2号院的展示,最终改造空间将于2015年完成。

2015“大栅栏领航员”设计征集启动

> 大栅栏保护与更新计划

直到五十年前,大栅栏在她六百年历史里,一直都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近年来,尽管经受着经济、建筑及社区环境的整体衰败,在天安门广场西南角这片居住着5.5万人口、极高人口密度的一平方多公里的区域内,依然可以辨认出无数历史遗存,并每天吸引大量游客到访。

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旧城改造,一直未找到一种适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大栅栏的保护、整治与复兴也面临同样的难题:日益增高的人口疏解及搬迁腾退成为一大难题,同时难以找到一种与在地居民共同进行社区共建的方式,以及复杂严格的历史风貌保护控制,使得这片地区难以释放出成规模的有效空间进行产业引入,无法形成有效运作模式支撑区域保护发展,改善民生、社区共建、风貌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取得平衡——这也使得原住民在保护和发展区域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区域本已落后的生活、社会与经济环境条件继续恶化。

在北京市文化历史保护区政策的指导和西城区区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及北京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区域保护与复兴的实施主体,以新的模式进行大栅栏的更新保护工作。新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改变“大片区域整体搬迁、重新规划建设”的刚性方式,转变为在区域整体系统考虑的情况下,按照“微循环”及有机更新的方式进行更加灵活、更具弹性的节点和网络式软性规划,视大栅栏为互相关联的社会、历史、文化与城市空间脉络。散布其间的院落、街巷,通过与居民的多种合作,都可进行有效的群落节点簇式改造,并产生网络化触发效应,以点的改造带动线、面的长远变化。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等待成片区域腾退完毕、或产权关系完全变更清晰后才开始城市更新的迟缓步骤,更重要的是, 将“单一主体实施全部区域改造”的被动状态,化为“居民自觉自愿、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主动改造前景,将大栅栏建设成为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相互混合、不断更新、和合共生的社区,复兴大栅栏本该有的繁荣景象。

> 大栅栏领航员计划

从2013年起,作为大栅栏更新计划中的一个长期项目,同样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大栅栏新街景”的一个版块,“大栅栏领航员”通过设计征集的方式,尝试解决在区域改造过程中的一系列公众难题,形成实践试点,用创造性思维和设计面对挑战,通过示范激活,给大栅栏及内部社区带来直接积极的改变,推进本地居民及商家参与地区共建。

> 2015大栅栏领航员项目征集

2015大栅栏领航员项目以“杂院创想”和“手艺传承”为主题,面向国内外专业设计人员、学生、机构、兴趣团体和个人,征集落实可持续的项目发展方案,共同参与保护更新大栅栏特殊的建筑环境和文化生态。




1.杂院创想

“未来的大栅栏”会是怎么样的?这是大栅栏更新计划开始以来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历史上的大栅栏是一个聚集融合了各种不同人群的区域,未来的大栅栏是否某种程度上能够恢复到其历史上最繁华的时候?而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能相互混合、不断更新、形成一个和合共生的社区。

但如何能更好地在胡同里面生活,来确保未来的期望,有更多细致的工作需要进行。“杂院创想”与其说是对于未来胡同居住的畅想,不如说是对现实环境下解决方式的探索。在大栅栏更新计划的背景下,融合多学科,包括学术研究、社区参与、建筑设计、家具及产品设计、产业植入、新科技介入等,来面对在北京具有独特性但是在迅速消失的当代生活形态。

杂院历史

杂院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晚清到民国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历史及政治的原因,原来的合院从单一血统、一个家庭逐渐演变成多血统、多家庭的杂居,形成多户集居的院落。在这个过程中,四合院原有的建筑形态及功能已经和现实发展已经脱离,普遍面临房屋破旧、人口密度过高、环境恶化等问题。

经过70年代的政策改变及受到地震影响,四合院内增加了大量质量低劣、布局凌乱的临时建筑,进一步挤压了院内的空间。80年代,大量的小工程开始在胡同里面的寺庙、会馆以及民居内形成。

现状难题

-户均面积小:大栅栏区域人口密度高,户均面积为22平米,而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大量的三口之家居住在2-15平米的空间内;

-建筑形态及质量不一:可利用的杂院空间有些是院落内的几间平房,有些是一栋建筑的一层,房屋质量较差,单个体量过小较难直接进行使用;

-基础条件差:大栅栏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大部分的居民家里都不配备基础的厕所(居民通常安装厕所的方式是直接将管道连到污水管道)和淋浴间,一般使用公共厕所、公共澡堂来解决日常需求;在取暖方面,因为没有暖气及天然气,基本是采用煤改电的方式取暖,比较费电,而房屋的保暖不够;

-共生难:目前可利用空间大多为完整建筑的一部分,需与其他居民共用过道、楼梯、院落等公共空间,邻里之间互相影响,相处不易。

设计挑战

-零散的杂院空间如何与院内居民共存,共同使用走廊、楼梯、院落等公共空间,一方面不打扰居民日常生活,一方面能满足自身空间的功能性;

-如何巧妙并合理处理违章建筑与院落公共空间的使用问题;

-通过工法相对简单、价格相对便宜的改造方式,改善破旧空间的可用性、效率及质量,同时又不减弱其固有的魅力和曾经居住使用的痕迹,并形成经验总结;

-根据项目的总体规划,在具体不同节点的设计中以及后期的功能植入中,能够将复杂的社会更新、建筑更新、文化发展、经济持续等多重目标进行实现整合;

-在设计中,注重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和地方社团及居民的和谐发展,并强调公共空间发展的可能性。

研究与实践方式

所有领航员项目将共同就区域空间、人口结构、经济行为、公共空间、历史文脉及建筑进行研究;然后分别以不同的大栅栏三井社区可利用杂院空间为实践对象,经过前期调研、研讨会、工作坊等努力后最终提出具体的可实施方案。

建立一个项目发展协同工作小组,使之成为设计师、建筑师、大栅栏跨界中心、政府机构、各方面专家、使用者当地社团、供应商、施工单位等对话与合作的机制平台。设计过程中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用于修正和评估规划的过程与实施。



2.手艺传承

大栅栏地区内的手工艺人们,有些人就出生在这里,或者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专心钻研着自己的一门手艺。在前四年的设计周活动中,一些手艺人和设计师进行了多次深度合作,受到了大众的好评。今年的领航员“手艺传承”板块将有以下四个合作方向:

文化传承

以曲艺、表演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讲故事、图片影像记录,或者组织工作坊、社区活动等方式进行合作,在大栅栏可持续传承发展本地文化。

产品研发

根据一项具体的手工技艺,设计师与手艺人经过沟通、互相学习和理解,结合传统手艺与新的设计理念与材料,研发产品原型,同时考量投放市场的可操作性。

店铺升级

一些手艺人在大栅栏有自己的店铺,通过对合作手工艺者及手工艺的深入调研,提出其如何与地区的旅游及商业发展结合,在视觉及空间形象重新定位和设计升级。

老字号

繁荣的大栅栏有着丰富的老字号资源,结合老字号与新设计,就某一个品牌进行合作;或者从历史空间地角度,更深入地挖掘这些在地资源,更多元地发展利用。



> 如何参与

第一阶段 概念方案展示

1.报名:

对大栅栏领航员感兴趣的个人或团体,可以选择以上板块中的一个或多个报名参加;

请在2015年6月30日前提交个人或公司简历,以及一份500字以内的参加计划说明至dashilarproject@dashilar.org征集邮箱,并注明“领航员报名”。通过者将参加项目介绍会、答疑及现场调研,并在7月20日前提交具体方案;


2.现场调研及方案设计:

提交的方案,将由大栅栏更新计划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进行最终评审,将于7月31日前公布名单;

3.方案展示:

领航员项目第一阶段成果将于2015设计周(9月25日 - 10月3日)期间在大栅栏区域内呈现,包括集体研究及建筑改造导则,论坛和工作坊,以及独立项目的概念展示(装置或展板)几个部分。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甄选出优秀方案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为止的实施完成,以及相关规则的再修正。

想要了解更多信息,请下载 2015“大栅栏领航员”设计征集介绍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