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栅栏 > 历年活动 > 大栅栏设计社区 > 2018年设计周
看内地、香港、澳门三处艺术家如何涉及城市间的触觉 2018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
2018-09 06


城市触觉—2018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

“城市触觉—2018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于2018年8月31日至9月6日在北京民生美术馆进行首展展出。同期8月31日至10月9日,在北京前门叠院儿、扭院儿亦设立了分展场。本届双年展以“城市触觉”为主题,通过与城市相关的建筑设计、空间设计、公共艺术项目以及个人艺术创作等内容,呈现香港、澳门及内地近年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创作新成果与发展现状,侧重发现港澳与内地青年一代为艺术与设计领域注入的新鲜活力。

展览信息


城市触觉—2018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

展览地点/时间:

北京叠院儿、扭院儿:8月31日–10月9日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8月31日–9月6日

敦煌国际会展中心:9月27日 -10月15日

杭州浙江美术馆:10月30日 -11月11日

总协调:黄晓钢

艺术总监:马瑞青

策展人:

内地:孙凤、苏朋

香港:刘凤霞、罗欣欣、梅诗华

澳门:梁佩君

参展艺术家

内地: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区:韩文强、王文栋、温一沛、袁松、方二&孟瑾、欧阳苏龙

叠院儿 、扭院儿展区刘爽、陈晗、朱佩鸿、李梦媛

浙江美术馆展区:毕蓉蓉、梁曼琪、应歆珣、覃大立、郑焕、邱丹丹、司建伟

香港:蔡杰宏、徐启轩、伊藤彦子(陈彦)、郭达麟、吴海赐、吴逸钊、蔡伟权、王建明

澳门:吴敏慧、黄家龙、黄咏瑶、黎小杰、蒋静华、霍凯盛


▲ “城市触觉—2018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北京民生美术馆展区开幕式

▲ 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瑞青主持展览开幕式

▲ 文化和旅游部港澳台办副主任李健钢开幕致辞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李美嫦开幕致辞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副局长杨子健开幕致辞
▲ “城市触觉—2018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北京民生美术馆展区开幕剪彩仪式
▲ “城市触觉—2018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北京民生美术馆展区开幕嘉宾合影

由文化和旅游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主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甘肃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化厅协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城市触觉—2018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于2018年8月31日至9月6日在北京民生美术馆进行首展展出。同期8月31日至10月9日,在北京前门的叠院儿、扭院儿亦设立了分展场。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与参展艺术家现场交流


本届双年展以“城市触觉”为主题,通过与城市相关的建筑设计、空间设计、公共艺术项目以及个人艺术创作等内容,呈现香港、澳门及内地近年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创作新成果与发展现状,侧重发现港澳与内地青年一代为艺术与设计领域注入的新鲜活力。展览以“建筑相遇”、“穿城越市”、“空间衍生”为方向,探讨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关系及其互动产生的各种变化联系,人创造了城市,最终城市塑造了人。


港澳视觉双年展以艺术带动人心,以学术凝聚关注。双年展举办机制已趋完善:每两年固定举办一届,每届在当年9月初第一个星期在北京开幕,将北京民生美术馆作为长期举办场地。建立学术顾问委员会、策展工作组、内地和港澳执行机构联动的规范化组织架构。2018年重点工作吸纳内地和港澳艺术领域的专家组成学术顾问委员会,进一步增强活动的代表性、参与性和影响力。展览主体活动由艺委会和策展委员会的把握学术原则,探讨内地和港澳艺术发展的共同主题,增强双年展核心影响力。每届主体展览和研讨会配套举办,共同研讨,增强双年展举办的专业深度,形成权威影响力。

▲ “城市触觉—2018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北京扭儿院展区

▲ “城市触觉—2018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北京叠儿院展区

港澳视觉双年展采取“1+2巡展框架”,即北京+2内地城市。首先是北京开幕展,每届以北京民生美术馆展览为核心,在北京纳入相关外围展览和艺术活动;然后是全国2座城市巡展,以北京为起点继续进行巡展计划,巡展至国内各省区一级城市和重要二级城市,巡展城市选择可采取各省市争办制度,由活动组委会决定每届巡展举办城市,逐渐覆盖东部、中部、西部主要城市。


在深度方面,自2018年开始进行港澳艺术家来内地驻留计划。面向未来,以青年艺术家为主体,在内地相关艺术基地驻留三周,与内地艺术家共同进行采风和艺术创作,一路同行。港澳视觉双年展执行单位将共同努力汇聚各种关心内地和港澳文化共同融合发展的力量和资源,使双年展真正成为一个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渠道。


本次展览陆续在北京民生美术馆、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杭州浙江美术馆三地展出。香港和澳门的艺术家会参与三地的展览。内地艺术家会分批参加北京民生美术馆、杭州浙江美术馆的展览。北京展的同期会在叠院儿、扭院儿分展馆进行内地艺术家作品展示。


内地(北京民生馆展区)



温一沛

温一沛,1988年?于河北秦皇岛,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学位,2014年毕业于美国Pratt Institute(普瑞特艺术学院)绘画系获硕?学位。现?作?活于北京。


▲ 温一沛,《休息室》,2014,?板丙烯,61×92cm

▲ 温一沛,《?路-No.1》,2017,?板丙烯,195×140cm

▲ 温一沛,《黄?建筑》,2018,?板丙烯,113×150cm

我的创作一直关注“风景”这个广义的议题。“城市风景”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关于城市建筑的室内空间,我试图通过不断地简化、概括、强调建筑的结构,并通过不同光线下的墙面或物体构建出一个封闭的、可以和观者形成互动关系的深度空间。另一部分作品是关于城市建筑本身。我试图通过将这些建筑从自然状态中抽离、截取、并放置在一个密闭的、人造光线的空间中去,对它进行一个更加独立的研究。建筑的功能性被剥离,仅剩下建筑的“形态”以及其对于人的影响。



韩文强

韩文强,出生于辽宁大连,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于2010年创立建筑营设计工作室,结合教学研究展开多样的创作和实践。主要作品包括北京胡同茶舍、荣宝斋商店及文化艺术空间等。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建筑营的工作目标是以多元视角与理性手段积极介入当代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进程,在现实与自然、历史与文化的关联中寻找恰当的平衡点,创造富于时代精神和人文品质的空间环境。我们相信:在这个复杂多元的时代,新的创意不是一时的灵感迸发,而是来自于细心的阅读每一个具体项目特殊的需求和限制,来自于不断突破和挑战限制的边界,来自于持续的深化从概念到建造细节的全过程,来自于内与外、新与旧、人工与自然之间巧妙的转化,让空间成为人与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介,创造新的宜居生活。


▲ 韩文强《扭院儿》


项目位于北京大栅栏地区的排子胡同,原本是一座单进四合院。改造的目的是升级现代生活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将这处曾经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小院儿转变为北京内城一处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基于已有院落格局,利用起伏的地面连接室内外高差并延伸至房屋内部扭曲成为墙和顶,让内外空间产生新的动态关联。隐于曲墙之内的是厨房、卫生间、库房等必要的服务性空间;显于曲墙之外的会客、餐饮空间与庭院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室内外地面均采用灰砖铺就,院中原有的一颗山楂树也被保留在扭动的景观之中。“扭院儿”在维持已有房屋结构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局部关系的微调改变院落空间的气质并满足多样的使用,让传统小院儿能够与时俱进地融入到当代城市生活之中。


▲ 韩文强《叠院儿》


“叠院儿”隐藏于北京前门附近的一片传统商业街区中,占地面积约500平米。本次改造希望改善建筑质量,升级必要基础设施并创造基于胡同环境背景之下的独特场景,吸引日益多元消费需求的城市人群。设计受到 “叠合院落”的启发,将原本的内合院改变为“三进院”,以此适应从公共到私密逐级过渡的功能使用模式,“叠院儿”重新梳理了新与旧、内与外、人工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局部拆除了南侧房屋屋顶,在室内空间与街道之间退让出第一层庭院,然后在南北房屋之间新加入一座坡顶建筑,并以两层平行的庭院将新与旧相互分隔。三层庭院让所有的室内空间都能有竹林与阳光相伴。空间之间彼此分离又相互透叠,带有雾化图案的玻璃墙面犹如叠嶂一般,进一步强化了半透明感的空间效果,由此实现了由外至内不同空间场景和生活情境的叠合并置。



王文栋

王文栋,中国当代跨界建筑师,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获建筑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其著作《Rhino Script 参数建模》一书,此著作作为中国首部编程与三维设计的跨界作品,奠定了作者在中国参数化设计领域的重要地位。


▲ TEAM CAFA  中央美术学院参数化设计小组(王文栋)《数字泡沫》 泡沫,长400×宽390×高320cm,2017

作品是关于建筑的反思。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建筑学正在进入智能时代的体验建筑学。古人叠石成山,筑地为池,所创造的天然自然空间,正在被数字时代的工业4.0的人工自然空间所取代。在建筑学进入智能时代之时,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学。借此回应科学巨匠钱学森教授所提出的山水城市思想,山水城市必然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结晶的人工自然的空间集群。我们尝试以小见大,通过计算机的编程算法将传统建筑中的叠涩空间进行融合,在极小的领域反思数字与传统的博弈,微观上它可以是一个建筑体验,宏观上它亦可以是一个城市体验。



袁松

袁松,1992年出生于天津,201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综合艺术系获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 袁松,《风景No.2》,装置,材料:铁、玻璃、木、led、霓虹灯、不锈钢等,62×92cm,2017

▲ 袁松,《风景No.3》,装置,材料:铁、玻璃、木、led、霓虹灯、不锈钢等,68×75cm,2017

▲ 袁松,《风景No.4》,装置,材料:铁、led、玻璃、树脂、铝等,尺寸可变,2017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看到的很多自认为是真实的事物,其实是一种假象。它造就出一种“面具”,而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在《风景》这系列作品中,使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碎玻璃杯、镜面不锈钢弯头管、水晶墙面贴片等,它们相当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被人特别注意,但又被大量消费着。这些物品看起来闪闪发亮,但实际上都是极其廉价的产品。它们被重新组合、拼接,被荒诞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秩序。日常消费品作为材料,映射了人们生活环境的特征,最终呈现在观者眼前的是这些材料之间发生的奇特关系以及眼花缭乱的视觉景观。这种景观外表看似华丽、耀眼、充满甜蜜的诱惑,但其内在却是平庸的。灯光与镜像的空间将组合后的物体放大、增多,反射出一个碎片化了的、虚幻的梦。



方二&孟瑾

方二,生于中国台北。孟瑾,1973年生于重庆。方二&孟瑾的工作室,其成立旨在探讨艺术与设计的共通点和可能性。艺术、设计、城市和都市人,都是工作室关注的核心议题。方二&孟瑾相信,当世界在改变,艺术同时也应与世界接轨和沟通,带出社会性的触觉和思维。工作室于2000年由方二在伦敦创立,随后孟瑾在2004年加入。从最早网站的形式,到现在于北京成立工作室,这些年来,方二&孟瑾工作室参与和举行了无数的个人和联合展览。未来,这个双人组将在公共艺术领域开展新的旅程,替不同的私人和国际机构创作大型雕塑和装置。


▲ 方二&孟瑾,《黑色曼波》,装置,不锈钢,水泥,重力感应声音系统,高260cm×直径78cm,2016-2018 作品来源:艺术家本人

这件作品探索了日常生活和建筑真实性之间的模糊关联。多年前我们的工作室从伦敦迁到北京,被这座快速变迁的庞大城市所吸引,我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影像,也记录下很多都市噪音:拆迁用大型机具齿轮的声音,马达的运转,电子设备的哔呯,以及穿梭在城市中挥之不去的轰鸣。声音是无形的城市记忆存储体,启发了这件作品的创作。进而我们赋予了声音某种模糊的空间结构,并使之变得有意义。可触摸的声音并不只是形式主义的落成,而是将身体的感知带入作品中,试图还原抽象的建筑体和超现实之间的梦幻色彩,呈现出一种不完整的观察,从而营造出诗意的美感。



欧阳苏龙

欧阳苏龙,1987年出生于湖南,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 欧阳苏龙,《消失的物1》,装置,材料:高密度EPS泡沫、树脂,80×70×166cm,2018

▲ 欧阳苏龙,《消失的物3》,装置,材料:高密度EPS泡沫、树脂,150×100×160cm, 2018

如果将“影”实体化是纪录了一件物体在特定光线下的空间记忆,是物体存在的一个证明的话,那么《消失的物》这系列作品则是伪造了一些不存在的物体所产生的投影,是一组伪证。我借用投影的造型规律制作了这组雕塑,这些投影并不是现存的任何物体产生的,而影子前面的负空间则勾勒出了某件“物体”的部分外轮廓,我利用刀刻、打磨、腐蚀等方式加上发泡剂、树脂、轻土等材料,在丰富它的细节的同时尽量让这个“物体”具体化。在投影出现之前这个“物体”是不存在的,它是通过投影反推出来的“物”,而这个投影变成了它存在的佐证。这也是我对物质和存在的一个思考。

内地(北京叠院儿、扭院儿分展区)



李梦媛

李梦媛,1989年生于湖南,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获硕士学位。


▲ 李梦媛,《The Light in 7 Pieces:Diffraction》,MT纸胶带、综合材料,450x135cm,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2018

▲ 李梦媛,《The Light in 7 Pieces:Folding》,MT纸胶带、综合材料,420x420cm,展览地点:叠院儿,2018


胶带,一个工业化的产物,出没于生活各个方面, 我试图建立一种使用方法,让它在新的语境中创造个性,重新构建秩序,探索视觉艺术的可能性。此次“光·线”系列的作品均是用胶带手工完成, 我将光的形态与视觉感受物理化,像是凝固了的光,有了形状,有了色彩,与真实的建筑、人群、空间、环境产生关联。我利用胶带的颜色、材质、形态去感知光的密度,探寻自然的轮廓。有了光,才逐步有了关于美的意识。胶带自由生长的图形进行着移动、折叠、放射、重合、链接等多个运动,空间的感知也被重新定义,“软化”了玻璃幕墙这种冷漠的现代建筑表皮,让阳光参与了创造。胶带是一种材料,尺度与色彩的限制让我区别于传统绘画工具,是我保持的一种与自然不断交流的动力,胶带同周围许多“普通物品”一样,随时等待着被发现,被创造,等待着人们赋予它的二次思考。



刘爽

刘爽,1988年生于中国哈尔滨,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6 年被评为“中国设计星”全国十二设计星之一,她的作品融合空间设计和艺术观念,主题多探讨物与精神本质,探索视觉及感知的边界。


▲ 刘爽,《金字塔》2016,雕塑装置:有机玻璃、综合材料,170x110x150cm

这是连接现实与虚幻的空间。当光线穿越反射与透明的材质,现实的边界就发生了扭曲,图像开始应对周围变化的环境。它充当一个刺激点使人们重新看待空间、时间、人、事件、关系、边界及本质,并思考自己的存在。人们用看、体验及想象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延续创造。面对当下的时间和空间,在物质与非物质的幻境中,如果所有的幻想是一个事实,你所看到的就是你得到的。



陈晗

陈晗,1983年生于北京,2000年至2003年游学加拿大,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现工作居住于北京,自由艺术家。


陈晗《20180505》,2018,布面丙烯,60x80cm

陈晗《20180601》,2018,布面丙烯,50x60cm

陈晗《20180604》,2018,布面丙烯,60x80cm

陈晗《20170208》,2017,布面丙烯,80x60cm


抽象艺术是一种探寻内在和谐的艺术。康定斯基认为和谐包含了两方面,一个是平行对称的和谐,一个是多重对抗的和谐。而后者更加接近内在,我的创作便是试图通过多重对抗的形式接近内在和谐。点线面的关系决定视觉关系,我希望通过点线面的交织冲突表现一种运动,对抗,张力。这种动能与能量是通过“恰到好处”的形式传递给观者。而“恰到好处”的形式是我在创作过程中希望不断寻找的语言。



朱佩鸿

朱佩鸿,生于1987年,200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生长 2016-2》,2016,布面丙烯,100x100cm

《似 2015-1》,2015-2017,布面丙烯,100x100cm

《绿洲 2018-1》,2018,布面丙烯,22x180cm

我的作品思考的是对都市痕迹与色彩的关注,这与我自己的都市生活密切相关。我画画的时候会把作品平放在一张桌子上,像画一张中国画一样而非一张油画。不同的颜料会在画布上等待凝固,反反复复绘制折腾许久直到完成。绘画的时间无限的延长,使得创作的开始与结束的界限模糊。这种绘画的体验是很微妙的,产生了与其他作品不一样的画面效果。近些年,经过几次的变化和推进,我打破绘画的空间关系,突破二维画布对于绘画的局限性。现成品、泼洒的颜料、挺健的笔触形成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在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