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栅栏 > 历史及现状 >
历史建筑
概述

大栅栏地区在长达600年的发展中,一直是老北京最繁华之地,这里曾经商业发达、店铺云集,是炉房、钱庄和银号的聚集地,有作为士文化代表的琉璃厂文化街,各种宗教庙宇众多,报业和书局出版业兴盛,会馆云集,遗存众多名人故居,同时又是娱乐场所集中之地,是著名的梨园之乡,也是旧时八大胡同所在之地。凡此种种,伴之而生的是当地建筑的发展,这一地区的建筑集萃了自明朝、清朝、民国等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格,见证了发生在这一地区的一段段兴衰与悲欢离合故事,很多历史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成为记录当年老北京生活史的活化石。

护国观音寺
观音寺位于大栅栏西街(原称观音寺街)、樱桃斜街和铁树斜街三条路的交叉口,名观音寺街。据考寺庙不晚于明末兴建,清乾隆年间重修,门额上称“护国观音寺”,是大栅栏街西延的重要街区,民国期间街内店铺林立,系大栅栏街重要商业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因地形所限,平面布局呈梯形,东西距离长60.1米,南北距离不等,最宽处29.7米,最窄处仅有12米,占地约为940平方米。
西单饭店旧址


西单饭店位于樱桃斜街11号,约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门匾额为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张伯英于1944年所题写。建筑坐北朝南,由一座平面呈回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与一座西配楼组成。主楼中间设有天井,房间布局呈四面合围。中部共享空间宽敞开阔,内部环境朴素整洁,细部装修保留较好。建筑外立面虽已被改动,大门外的中式门罩也与原有建筑的朴实无华形成反差,但其仍能生动反映民国年间旅店的原貌。至今仍作特色旅店经营,系西城区不可移动文物。

泰丰楼饭庄西楼旧址
泰丰楼饭庄,建业于清光绪初年(1875年)。主营山东鲁菜, 并集住宿、娱乐为一体,曾是北京历史上著名饭庄“八大楼”之一。民国年间,党政要员、各界人物常至此饮宴会客。街东西铺面均为城南近代通用店铺形式,设青砖壁柱、拱门、女儿墙;后院楼房为砖木混合结构,均为清末“洋式”风格。饭庄于1952年歇业,1984年易址重张。饭庄西楼旧址今位于煤市街33号及杨梅竹斜街4号,现存三间铺面房及两栋近代楼房,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东升平浴池
东升平浴池,地处杨梅竹斜街6号,是“解放前北京最好的澡堂”,也叫头等官堂。浴池原为三层砖木结构中式建筑:一层为大众浴池,二层为男盆单间,三层为女盆单间。浴池“设备完善、清洁卫生、服务热情”,点心部出售做工精致的各式面点。据《燕游异闻随录》一书介绍:“升平园是第一家最整洁的浴池。内部之秩序、外观之美丽,皆灿然可观,一新眼界。”
在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浴池曾是中共北京市委地下党开展革命斗争的活动场所 。浴池现为旅馆使用。
青云阁

青云阁建于1918年前后,时为一座综合性的商业娱乐场所。阁内曾设茶社“玉壶春”,誉满京华,文学家鲁迅住在绍兴会馆时,常来此饮茶会友。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主体不临街,而在南北各伸出一个狭长的通道连接大栅栏西街和杨梅竹斜街。三层楼房四面围合,内沿四周布置房间,形成中庭,高大明亮。北面杨梅竹斜街现保留一完整门洞立面,中间大门砖砌匾额,题刻“青云阁”。青云阁现为旅馆,系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酉西会馆
酉西会馆,现位于今杨梅竹斜街59、61号,原为湖南省在京会馆。会馆成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经同乡京官捐资购置。据记载,1922年,当时20岁的作家沈从文从湘西来到北京,就曾在酉西会馆内住过半年之久。

会馆占地东西距离23.8米,南北距离30米,总占地面积431.26平方米。 现为民宅。
世界书局


世界书局,1917年由沈知方(1882-1939)在上海创办,原为民国时期一家民营出版发行企业。1921年改为股份公司,设编辑所、发行所和印刷厂,在各大城市设分局30余处。自1924年起开始出版中小学教科书,形成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书局先后共出版各类刊物达5580种。1950年2月,世界书局宣告结束。书局旧址位于今杨梅竹斜街75号,坐北向南,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现为民宅。

皈子庙(原刻字业公会)


皈子庙,位今樱桃斜街19号及樱桃胡同18号,旧名文昌祠。清末时期,有工商行业购买旧有寺庙,改建后成为本行商馆或会所之例。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京师北派刻字行出资重修皈子庙,并以此作为北平刻字行业公会之址。据杨世骧《重建文昌祠记》记载,工商业者入主寺庙成为管理者后,对旧有的神位与祭祀一般都予以保留——据记载,庙中“择后殿设(文昌帝君)位祀焉,礼也。前殿旧祀七圣,今仍之。”

今皈子庙平面呈三角形,庙宇已严重拆改。

前门清真寺

前门清真寺坐落在扬威胡同9号。《光绪顺天府志》称:“羊肉胡同(今耀武胡同)有回人礼拜寺。”寺始建时代不祥,据称建于明末,而寺的山石门额刻有“清真礼拜寺”,下款称康熙十九年(1680年)和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可见建筑时间不晚于清初。

今寺内规格基本完好,占地东西距离63.2米,南北距离38.9米,总占地面积为1490.32平方米。有二进四合院,山门坐西向东。山门两侧有角门。出入均走北侧角门。前院比较窄长。南侧为沐浴室(俗称水房)。后院是正方形,西房为大殿(即礼拜殿)西阔三间,向西勾连搭共三进,直达于窑殿。礼拜殿两侧另建有群房。因礼拜寺早年在笤帚胡同另辟有门,故称笤帚胡同礼拜寺。大门所在小巷,旧称羊尾胡同,后雅化为扬威胡同。

前门清真寺为前门一带最大的伊斯兰教徒举行礼拜的殿堂,旧时在前门一带特别是回族开设的店铺中影响很大。惜于“文革”期间,寺庙被侵占,宗教活动被停止。寺址改为大栅栏装订厂的生产车间。“文革”结束后,落实了宗教政策,恢复了礼拜寺的宗教活动功能。

谭鑫培故居


谭鑫培故居位于大外廊营胡同1号,寓号“英秀堂”。该院坐西朝东,范围东西30余米,南北21米,占地面积781.51平方米。前半部为平面四合院,后半部以楼房为主。前半部建筑为二进院落。第一进由大门及配房组成。北房3间。第二进院为四合院格局,南北房均而阔3间,北房旁跨中间,院内露明1间,五檩进深前出廊,硬山顶,灯笼框装修。东西配房各2间,西房进深仅三檩。后半部分由南北房和二层楼组成。南北房各3间,旁跨中间为门道(临铁树斜街),进深五檩。院内西南北楼房各3间,砖木结构,硬山顶,合瓦屋面,封护檐。两楼间连以宽大游廊与楼前敞廊连成一体,均为平顶。南楼进深大于北楼,为二卷勾连撘。

梨园公会

北京梨园公会的前身为北京梨园公益会,系1928年许德义、郝寿臣、侯喜瑞、叶春善、朱文英、王长林、王琴侬等50人发起成立,取代了正乐育化会,会址移至樱桃斜街34号。1936年北平市当局以该会末经登记注册为由,责令解体。同年七月于原址正式成立“北平梨园公会”。选举杨小楼、尚小云、程砚秋、梅兰芳、荀慧生、余叔岩、于连泉、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王又宸等15人为董事。周瑞安、侯喜瑞、程继仙为侯补董事。从精忠庙至北京梨园公会,名称虽换,但宗旨、行规并无大的变更。

建筑范围东西27.7米、南北37.9米,占地面积550.59平方米。门额上的“梨园新馆”及门楣上的“梨园永固”匾额,均为著名老生时慧宝所书。此院占地范围以院墙为界,南北34米,东西16米。全院由两进院落组成。一进院正房5间,进深七檩,前出廊,东梢间为门道后院;东、西厢房各2间,进深五檩;倒座5间,进深五檩加前廊,东梢间隔出门道为临街大门。二进院正房5间,进深五檩加前廊,两厢各1间,进深五檩。

琉璃厂火神庙
琉璃厂火神庙位于琉璃厂东街29号,占地南北42米,东西42米。
始建年代不详,在乾隆《日下旧闻考》中记为乾隆丙申年(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当时修建的建筑是正殿、前殿各三间,东配殿十五间,西配殿及东庑各三间。现状正殿坐北朝南,三间七檩加前廊一步,两侧有带前廊的耳房各三间。两厢房各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前出廊。倒座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庙西侧有一排传统平房,为庙区生活用房。火神庙建筑均为青砖清水墙,乾摆、丝缝做法,硬山简瓦,顶戴吻兽,檐下梁枋画苏式彩画。建筑布局规整,质量较高。

琉璃厂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不少书肆,书肆最忌火灾,迷信者把火神以求免,火神庙由此而来。以前每届农历正月初四到十五日止,琉璃厂及廊房头条各古玩店多在此出摊,书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故又名文化商场。1924年曾经袁右堂提倡,捐资修理,设铅板棚,摆设浮摊。前殿已改建,保留后殿及偏殿,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正乙祠戏楼


正乙祠戏楼坐落在前门西河沿街220号。
正乙祠又称银号会馆。乃从事金融业的商人为联络感情得已自己的利益而建立的组织,他们供奉正乙玄坛老祖(即赵公明)为神,通称“财神爷”,“正乙”二字乃取自赵公明之神号,“正乙龙虎玄坛如意真君赵公元帅。”
正乙祠及其戏楼等古建保存尚完好,前院格局如故,尚有残碑一座。碑文依稀可见。其一度为北京市教育局招待所使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过大修后,1995年时恢复戏曲及曲艺演出。后又转交给北京市文化局管理,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观楼影院

最早的大观楼影院,名称叫马思远茶楼,1905年改称为大观楼,是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 1907年12月改为大观楼影戏院。当时的老北京的前门大街商号密集、交通便利,是古都北京商业中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商业和民俗文化,也使这里成为了老北京平民的娱乐中心,大观楼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成长的。据报载该戏院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外国片《麻疯女》,当时观众很踊跃,场场爆满。

当时影戏园的经营者任景丰从东交民巷德商专营影像与摄像机器材的祁罗福洋行购置了一家法国制造的手摇木壳摄影机和胶片40卷,便开始了摄影的业务。他所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由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此时的谭先生已是六十高龄,是当时的“京剧大王”,所以这部影片的影响极大,在大观楼戏园放映时有“万人空巷来观看之势”,足见当时的影响巨大,大观楼戏园的名声也逐步响亮起来。

大观楼影院早年曾上映过蝴蝶主演的《孟姜女》、《绝代佳人》;周璇主演的《西厢记》、《三星伴月》;袁美云主演的《日出》、《情天血泪》、《女少爷》;尤光照主演的《济公活佛》等等,还映出过《六十年代上海滩》、《四个潘金莲》、《四郎探母》、《女财神》、《哪吒闹海》、《火烧红莲寺》等。

魁德社


魁德社被称为“一个人的剧场”,国宝、非遗、行当,全装在一个人的身体里。身到何处,戏到何处。这身体定居在胡同里,戏就在胡同里。在延寿街胡同,曲艺艺人于小章就这样每天下午在自己租住的小平房里等待着客人。10平方米左右狭长的小屋,演员只有一个,一次只能容纳五六个观众,这里是“北京最小的曲艺园子”。

五道庙
五道庙占地东西距离30.9米,南北距离35.5米,总占地468.12平方米,庙址地处樱桃斜街,铁树斜街,韩家胡同,五道街,堂子街五条街巷交汇之处。其北侧即为五道庙。

庙址处于铁树、樱桃斜街交汇处,山门(即前殿)朝向西南,面临广场,面阔三间,硬山双卷勾连搭,前为抱厦,这种门殿合一,抱厦临街的布局,仍保留明代以前郊野路口小庙的形制。大殿之后为二层中式楼房,面阔三间,殿楼之间为庭院,两侧之间有配殿。此庙的位置,格局,样式均与乡村路口的五道庙,土地庙相似,而与城市其他庙宇格局不同,可证最早的五道庙形成于明中叶以前,位于当时北京的郊野。
纪晓岚故居

纪昀故居位于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其范围东西17.1米,南北41.4米,占地面积696.4米。该院共二进院落。第一进由大门、正房及倒座房组成。正门为一开间广亮大门,5檩硬山顶,合瓦屋面,过陇脊。倒座房在大门西侧,面阔3间,5檩硬山顶。修建广安门大街时,大门及倒座房拆除,正房即第二进院之倒座房,面阔5间,10檩勾连搭加前廊一步。院内古紫藤萝,传为纪氏手植,第二进院北房5间,5檩进深,前接进深5檩的勾连搭抱厦3间加前廊一步,合瓦硬山顶,过陇脊。抱柱上为纪氏书写的楹联“岁月舒长景,光华浩荡春”。明间内悬有嘉庆年间桂馥书写“阅微草堂”匾额,此匾后被直隶会馆取走(墨迹现存中国书店)。今为当代书法家启功书“阅微草堂旧址”匾额。

院内原有两株粗壮海棠树,亦传为纪氏亲植。他还曾借树抒怀。诗云:“憔悴幽花剧可怜,斜阳院落晚秋天,词人老大风情减,犹对残花一怅然。”其中一株海棠树“文化大革命”中遭斧砍枯死,东侧一株侥幸存活,依然枝繁叶茂。西侧原有东、西配房,以抄手游廊与南北房相连,后改建。

纪昀故居原为雍正朝威信公抚远大将军岳钟琪府第,后纪子孙将此宅“割半”赁与黄安涛。后几易赁主使用。北洋政府议员刘少白居此,时称“刘公馆”。1931年梅兰芳、余叔岩等在此成立“北京国剧学会”。1936年又为“富连成科班”社址。50年代后,先后由民主建国会、宣武区党校所用。1958年后为晋阳饭庄。
云吉班旧址


陕西巷茶室(云吉班)位于陕西巷中部路东,建于清末民初,原为妓院,传为民国初年名妓小凤仙所在的云吉班旧址。

建筑立面比较简单,临街的西立面为三间,一层的南面两开间开门,北面一间开窗,均为拱券。南面入口上方有匾,字已不详。二层无窗,是当时的实用需要。

中原证券交易所
中原证券交易所,也称北京证券交易所,位于前门西河沿196号。1918年6月5日由王景芳、岳荣刊等人发起,经农商部备案,创立了该证券交易所,是中国人自己办的首家证券交易所。1918年前后,公债及其他有价证券买卖日益增多,该交易所应运而生,1948年停业。


中原证券交易所的旧址坐南朝北,东西宽十六米,南北长三十三米。两层楼,砖木结构,屋顶用三角桁架。南北两头是格局相同的楼房,面阔五间,是办公部分。
中分进深五开间全部敞开,是营业大厅。二层有周围走马廊,周围是小音营业办公室。中间是天井,贯通两层,上覆以三角桁架罩棚,两则开窗。立面是青砖,北面是处理重点。侧立面一层开高窗,二层开方窗,窗下有铁制护栏。北立面临街,五开间,有台座,壁柱柱身有线角,墙面有壁柱和檐口线。一层仅中间开门,其余各间开窗,平券。顶部是女儿墙,中部门头枋芯灰塑花草。室内装修,楼梯栏杆用西洋式样,而隔扇楣子等多用中式素村。建筑造形既采用中国传统手法,又吸收西洋建筑风格,是西风东渐时的建筑特点。
裘盛戎故居
裘盛戎(1915-1971),名净裘桂仙之子。幼承家学,13岁入富连成科班,工铜锤兼架子花脸,功底深厚,文武皆佳。其工架稳重,动作舒展,表演细腻,以神传真。艺术上博采众长,勇于探索。他将其父之婉转流畅,金少山之粗犷豪放,郝寿臣之刚劲雄厚,侯喜瑞之苍朴坚实及老生、青衣的唱法融于演唱之中,结合口鼻共鸣,对发声用嗓,吐字引腔,音色气口加以巧妙处理。创出曲调优美,韵味醇厚,刚柔相济的“裘派”唱法,将京剧花脸演唱艺术推进到一个新高度,影响深远,形成“十净九裘”的繁盛局面。

裘氏生前故居位于前门外西河沿215号。其范围东西13.5米,南北21.1米,占地277平方米。该院四合院格局,共14间。倒座南房5间,大门道占1间。进深五檩,北房5间,进深五檩加前廊。东、西厢房各2间,五檩进深,含瓦盖顶。

裘氏故后,其家人居住,现已转让。
梁诗正旧居

梁诗正(1697—1763)字养仲,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雍正年间进士。乾隆时,掌翰林院学士,主张勤政节俭。有《矢音集》等作品传世。据载,乾隆三年(1738年)皇帝赐梁南城宅邸一座,寓号“清勤堂”,经考应为此处。旧居坐北朝南,两路两进院落,布局规整清晰,建筑饱满浑厚。房屋虽今已难见历史原貌,但院落及部分房屋仍保持明末清初的地平基准,是记录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实证之一。旧居现为普通民宅,属西城区不可移动文物。

马应龙眼药
北京马应龙眼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医眼药体系,由外用散剂和内服丸剂构成,对多种眼疾有显著疗效。

相传明万历年间,定州马景标创制了马应龙眼药的前身马氏眼药。清朝末年,马氏后人马万兴继承眼药并遵照传统以其父马应龙之名为眼药命名,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从定州迁至北京,在前门西河沿开设了北京马应龙眼药铺。其三子马丽亭成为继承人后,打破传统,决定世代沿用“马应龙”为字号,同时以设立分店和邮寄的方式,将马应龙眼药销售到全国多个省份,并率先实现中医眼药的海外出口。

至今,位于前门西河沿满家胡同3号旁门的北京马应龙眼药铺原址,便是这一文化遗产的最具体的见证。

2011年,经西城区人民政府批准,北京马应龙眼药制药技艺成为西城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劝业场
京师劝工陈列所”于1905年由清政府商部创办,是官办工艺局产品展销馆,设在廊房头条,曾遭三次焚毁。1923年,该所在廊房头条原址再度重建开业,此次重建的建筑留存至今,即如今的劝业场旧址。劝业场顾名思义“劝人勉力、振兴实业”,主营商业百货。根据史料记载,劝业场大楼内曾设有百余个摊位,吃、穿、用俱全,另外楼内还设有电影院、剧场、舞厅、台球厅,所以劝业场集商贸、餐饮、娱乐为一体,是当时北京最繁华商场。1995年,“劝业场旧址”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劝业场旧址作为“大栅栏商业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