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栅栏 > 历史及现状 >
现状概况
概述

作为北京老城区内保留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和北京其他旧城区一样,大栅栏的保护、整治与复兴面临着种种难题:人口密度高、公共设施不完善、区域风貌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复杂严格的历史风貌保护控制,无法成规模的进行产业引入,难以找到一种合适的路径引导在地居民参与改造,没有形成有效运作模式支撑区域保护与发展。改善民生、社区共建、风貌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取得平衡——这也使得原住民在保护和发展区域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区域本已落后的生活、社会与经济环境条件继续恶化。

大栅栏地理位置
大栅栏主要街道
建筑高度
人口密度比较

在资本和房产所有权的复杂性这两个因素上,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北京的老城区远远落后于其他中国城市的生活水平。大栅栏,作为第一个最商业化的且城中地价相对较低的一部分区域,特别受这两个条件影响。

这些都可以通过读取该地区的统计数据获得信息来源。不能从数据中读取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与事实相矛盾是经验性和轶事性的区域显示。例如,比印度城市孟买人口密度还高使得外界很难相信大栅栏有城市中一些最安静的街道,或者说一个很差的“建筑质量”的排名意味着其对历史建筑,尤其是北京居民住宅的明显扼杀。

建筑现状
虽然城市肌理仍然存在,可是住宅室内建的筑质量却急剧下降。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许多居民从四合院的外围建筑搬出,进入院内临时搭建的建筑。这样的临时搭建很多不会被移除,而是租出去以补充居民的收入。这一点,满足了北京持续增长的流动人口对低租金住房的需要,从而为高稠密度的北京人口做到了安置。
 
租金与居住面积


北京平均住房面积:60㎡/户
大栅栏平均住房面积:22㎡/户
(平均每户2.5人)      

通常来讲,随着辐射状远离城市中心,房屋租金应呈逐渐递减趋势。而大栅栏却是个例外。由于地区内人口结构的特殊情况,大栅栏区域内部分户均建筑面积仅有不到12平方米,远低于北京市水平。


大栅栏商业生态
二十一世纪开始,北京本地人不再频繁光顾大栅栏地区。之前风光一时的商业和门市员工逐渐撤走,留下许多商业的空缺。而后,这些空缺逐渐被那些仅仅是为了单纯满足观光游客基本需求的商店(多为廉价旅游纪念品)、旅馆和餐馆所取代。有趣的是,虽然国内游客和国际背包客在旅游兴趣点上大相径庭,但是这两类完全不同的消费群体在过去十年共同塑造了大栅栏的商业生态。